“財神廟”上市的背後 曲江文旅翻臉
據了解,曲江文旅的收入主要包括門票和招商。財神廟但隨著景區取消宗教活動,游客明顯減少,景區內商鋪收益也大幅下降,對曲江文旅的收入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因此景區內員工對游客更是“一個都不想放過”。然而這座位於財神景區中心的財神殿,卻並非僅供游客許願那麼簡單。
“你要是來旅游,我們就是財神廟;你要是來問上市,我們就不是財神廟。”殿內工作人員對游客給出了如此令人費解的介紹。發現,規模龐大的財神殿一樓已經被開發為商場,二層則是以科技產品為主的財神文化展示,其中包括三維財神圖像以及“黃金”搖錢樹等。在經過三層的茶室與書屋之後,游客才能見識到位於頂層的財神像。但財神像前供人參拜的蒲團也已經被收回,以免讓人聯想起宗教。只有旅游電梯的宣傳海報中,仍以“趙公明財神廟”標識景區位置。同樣的情景也出現在周圍的小型景區建築內。
“我們就是來拜財神的,如果所有跟拜神有關的東西都不在了,這不就成了一個完全的人造景區,那為什麼還要忽悠游客來財神廟?”對於景區的這種做法,僅有的幾位游客都表示不能理解。
然而在當地了解後發現,景區急於撇清跟財神廟的關系不單單出於輿論的壓力。事實上,財神廟的原址確實不在景區內。
在當地人的介紹下,來到了距離財神文化景區約3公裡的趙大村財神故裡,而這裡,就是人們口中的老財神廟。
廟裡的道士告訴,老廟為明清建築,是周至縣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陝西省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盡管道路偏僻,但也曾香火旺盛。最近,由於財神景區的修建,加上交通線路的不便,來老廟供奉的游客越來越少,更多想參拜財神廟的游客都被導游或旅行社帶去了財神景區。
駐廟的另一位馬道長透露,當地有關部門曾表示:“要麼拆掉,要麼封門。”以此希望將老廟拆除,在原址修建新廟;或者將老廟修成博物館,不再對外開放,不再接待香客,以免影響新財神廟的收入。但由於文物保護和趙大村村民反對等原因,最終曲江文旅選擇了在不遠處的一片荒地上建設新廟,也就是現在的財神景區。
“當時他們用的名稱都是‘趙公明財神廟’,誰知現在自己就改了。”這位道長告訴。在當地人眼裡,始終認為新廟只是個打著財神廟名號宣傳的旅游項目、人造景區,至於是不是財神廟,村民們都不置可否。
前有宗教人士和村民的質疑,後有輿論的指責,試圖擺脫財神廟身份的“財神文化景區”上市前景如何呢?
事實上,“財神文化景區”隸屬於西安曲江大雁塔景區。也就是說,就上市資產整體來看,“財神文化景區”其實只是曲江文旅中很小的一個部分,而且所謂進入上市的,也只是“財神文化景區”的運營權而已。但這小小的運營權,已經足夠挑動公眾的神經。
今年6月5日,國家宗教局一司副司長劉威曾公開表示,寺廟道觀是滿足信教群眾宗教活動需求的場所,是民間非營利組織。綜觀世界其他國家,從沒有將宗教活動場所打包上市的先例。
借著財神廟等文化景區的成功運營,借殼上市已進入尾聲的曲江文旅離成功僅一步之遙。“如果此次曲江文旅能成功借殼上市,或將刺激其他旅游企業更多地選擇擴大宣傳、借殼上市的方式來進入資本市場。”興業證券旅游業分析師劉璐丹對法治周末表示,但這也意味著,如果失去了“財神廟”這一宣傳噱頭,曲江文旅的上市成績難免平添了幾分阻力。
曲江樓觀道文化展示區管理辦公室對法治周末表示:“我們非常明確旅游景區的運營管理業務,目前是的利基也是核心業務,但從長遠角度看,以旅游景區為基盤,以景區所表現的主題文化為線索,發展相關文化衍生業務,才是重中之重。”該表示,文化衍生產業包括商業演出,圖書出版等。
不過,還有一項重要的“衍生品”,該卻並未透露,那就是“地產”。
在財神文化景區附近發現,財神廟、樓觀台、延生觀、化女泉以及農博園五大景點幾乎都處於相鄰位置,形成“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景區周圍土地均已荒廢。
當地村民告訴,這附近曾經都是農民的耕地,隨著曲江文旅來這裡開發景區,就都以土地流轉的名義轉讓了。現在這些計劃外的土地也屬於曲江文旅,雖然還沒有開發,但將來很可能變成房地產項目和休閑度假場所,就像財神景區對面新建的商業住宅區一樣。
就此事咨詢曲江文旅相關人士,其人員介紹稱,樓觀中國道文化展示區包括了歷史文化旅游景區和觀光農業示範區,規劃面積33平方公裡(約460畝)。然而據當地“被轉讓”居民統計,曲江文旅在樓觀鎮已經征用的土地大概已經達到了3000畝,是原規劃的6倍。如果周圍土地都得以順利開發,曲江文旅將獲利不菲。
這種以發展文化產業為名開發地產的手法在曲江早已不是新聞。事實上,大名鼎鼎的曲江模式的核心就是地產項目。
所謂曲江模式,往往是先通過圈地,然後進行文化藝術炒作、宣傳文化傳說;然後建設主題公園,引來游客和現金流;最終,引導周邊土地快速升值。
以大雁塔為例,雖然大雁塔屬於國家5A級景區,無法直接進行運營,但通過宣傳大雁塔與唐僧的關系,讓大雁塔廣場兩側兩萬多平方米的仿唐商業鋪面很快售罄。2003年12月31日大雁塔北廣場開放,第二天,曲江的所有土地在原有基礎上每畝加50萬元,而一年後,該地段周圍的地價增長了3倍多。而隸屬於大雁塔景區的財神文化景區,無疑正成為下一個“美好的傳說”。
對此,西安交通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執行副主任呂曉寧告訴法治周末,曲江新區從2002年開始,先後投資300多億元建成了大唐芙蓉園等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項目,但10年間,新區房價也從每平方米3000元漲到了1萬元。“曲江模式”制造了土地增值暴利,土地出讓金成為曲江新區的重要收入來源。
不過,以往地方政府、地產商和曲江團隊各方共贏的格局已經開始出現隱憂。“在房地產新政裡,以土地收益推動城市發展和完成產業布局的模式將面臨極大挑戰,因此各地開發商的信心正遭受動搖。”一位西安房地產開發商對分析道,“此前曲江模式的成功,是因為之前曲江開發的地產都緊鄰西安市區,有炒作房地產的市場基礎。而這次財神文化景區距離市區很遠,除了游客少有買家光臨,通過文化使地產增值的鏈條很難實現。如果景區周圍房地產開發不能達到預期的收益,那麼對景區巨大的前期投入將很難收回。”
- Sep 21 Fri 2012 10:57
“財神廟”上市的背後 曲江文旅翻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